传统建筑在应对超设防地震总是“捉襟见肘”?什么是超设防地震?
发布时间:
2024-09-28
超设防地震顾名思义就是某地发生了烈度超过当地(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地震。
以大地震举例,汶川地震震级为8.0级,震中烈度为11度,而当地设防为7度,11-7=4>0,这就是发生了超设防地震;
并不是只有发生大地震才出现超设防的情况(我们国家6度和7度设防区占国土面积的82%),以相对小一点的地震举例,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长宁地震震级为6.0级,震中烈度为8度,而当地设防为6度,8-6=2>0,这也是发生了超设防地震;
今天凌晨04:33:31四川泸州发生的6.0级地震,因为是浅源地震,震中烈度预计在8度左右,当地设防多是6度,少数是7度,所以也是一次超设防地震。
中国地震动参数图区划表明四川泸州泸县除嘉明镇、喻寺镇、方洞镇这3个镇属于7度设防区外,泸县其余的16镇均为6度设防区。
地震中杀人或者伤人的往往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因为地震倒塌的建筑或者翻倒的家具。传统建筑因为硬碰硬的抗震原理,在应对超设防地震时常常捉襟见肘(装修破损、家具翻倒、建筑开裂甚至倒塌)。9月1日开始施行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包含了这么一个要求“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何为“正常使用要求”?正常使用要求除了要确保结构主体在震后保持完好以外,还要求建筑内非结构构件、设备和管线等能够在震后能够正常运转,以满足建筑震后功能可持续的目标。这就是建筑减隔震技术最重要的意义!
补充知识:
震级、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设防标准)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震级是地震能量的度量,而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抗震设防烈度指的是(国家标准)规定一个地震烈度称为作为当地抗震设防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按传统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注意这个是传统抗震设计)
抗震不能说抗几级的地震,要说能抗住“几度”的地震!